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武欣中)翻开深圳国际仲裁院最新的仲裁员名册,1547名仲裁员覆盖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仲裁员占比36.78%,国际化水平全国领先。6月11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深圳前海的国际仲裁大厦,深圳国际仲裁院总部坐落于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国际仲裁大厦是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的标志性建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武欣中/摄
“把前海最高的一座大厦命名为国际仲裁大厦,并把视野最好的楼层给我们深圳仲裁院做办公室,显示出前海乃至深圳对于建设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的高度重视。”在介绍崭新的办公环境时,深圳国际仲裁院负责人不无自豪地说。
据了解,国际仲裁作为全球通行的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方式,在尊重当事人意愿、便捷高效解决纠纷、跨境管辖执行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深圳国际仲裁院创设于1983年,是粤港澳地区第一家仲裁机构。2012年,深圳借鉴国际商事仲裁经验,以特区立法形式对深圳国际仲裁院进行法定机构改革,率先引入以国际化的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机制,规定1/3以上理事来自境外,以此避免可能的地方干预、行政干预及内部人控制等弊端,共同提升中国仲裁的国际公信力。
深圳仲裁院受理案件总争议金额人民币1272多亿元,居亚洲第一、全球前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武欣中/摄
深圳国际仲裁院受理的一起涉外案件中,一方当事人是中国东莞的公司,另一方当事人是加拿大公司。双方分别选定了一名来自东莞和一名来自加拿大的仲裁员。为充分考虑审理案件的公平性,深圳仲裁院指定了来自香港的专业人士担任首席仲裁员,案件由三名来自三个法域的仲裁员使用英文作为仲裁语言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
在深圳国际仲裁院受理的涉外案件中,这样的安排还有很多。仲裁院国际合作与发展处处长黄郭勇介绍说,2022年,深圳国际仲裁院多项重要指标位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一、全球前三,被《全球仲裁评论》评为2022年“重点关注的亚太区域国际仲裁机构”及“中国首选”。
其中,最关键的业务指标受理案件总争议金额人民币1272亿元,跃居亚洲第一、全球前三。此外,受理涉外案件总争议金额420亿元,个案最高争议金额人民币239.91亿元,个案争议金额在10亿元以上的案件数量为21个,受理涉外案件覆盖国家和地区累计138个,均位居全国第一。
深圳国际仲裁院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不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市场主体都希望通过独立、公正、高效的方式解决纠纷,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认可深圳的国际公信力,选择到深圳和谐化解商事纠纷,这表明,深圳作为全球性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2022年10月14日,深圳国际仲裁院“建立跨境仲裁协作和国际仲裁合作机制”改革实践经验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推广。
粤港澳大湾区内,一国、两制、三法域,随着湾区融合发展渐入佳境,多元化的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目前,前海正着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示范区,在推动粤港澳跨境法律合作、规则衔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比如,在全国首创涉港合同可适用香港法律,请港区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鼓励粤港联营律师事务所落地,允许港澳律师持证执业等等。
截至目前,在前海的深港国际法务区内,已集聚司法、仲裁、调解等六大类165家法律服务机构。在推进粤港澳律师事务所联营的基础上,今年3月,前海又获准开展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
华商林李黎(前海)联营律师事务所是落地前海的第一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该所已引进港澳律师20余名。律所管理合伙人丁华文表示,联营律师事务所的落地将为中国企业的开展国际化业务和参与国际化竞争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法律服务保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