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期待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惠民保”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长效作用,切实减轻百姓看病负担,助力更好实现“病有所医”,积极保障人民健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近年来,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在不少地方落地开花,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惠民保”已覆盖28个省份,共有1.4亿人次参保,保费约140亿元。
“惠民保”受欢迎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普惠性。这种保险通常采取“政府指导+市场化运行”的模式,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有益补充,具有参保门槛低、保费低、保额高等特点。尤其是,“惠民保”支持高龄、慢性病人群投保,为这些群体提供了新的商业医疗保险选择;有的“惠民保”也可对既往病症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补偿,缓解一些重症患者就医的经济压力。
在精准填补保障短板、实现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惠民保”也存在各地产品保障水平参差不齐等情况。从消费者感受看,一些地方“惠民保”免赔额较高,消费者觉得很难派上用场,有的认为“惠民保”保障范围应进一步扩展。反映到数据上,一些地方“惠民保”赔付率相对较低,以及覆盖率有限、续保率下降。
保险产品遵循“大数法则”,足够的参保率、续保率是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也要求“惠民保”在“普惠”二字上更下功夫,优化提升服务保障,把“真实惠”落到更广泛群体当中,才能赢得更多消费者认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在产品设计方面,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惠民保”保障水平。一些“惠民保”赔付率较低的地方,可适当降低免赔额、提高报销比例等。同时,可对“惠民保”保险责任加入动态调整机制,如赔付率未达预期,对保障水平进行及时调整。目前,一些地方的“惠民保”有针对性地扩展了特药责任、先进治疗方案等,受到消费者欢迎,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除了适当提高保障水平,“惠民保”还可有针对性地提升对各类群体的吸引力。例如,可优化健康人群投保体验,提供健康咨询、重疾早筛等服务,增强“惠民保”对健康人群的吸引力。同时,“惠民保”在一些地方支持非本地医保的新市民投保,既能够为更多居民提供保障选择,也有利于提高参保率。
从“惠民保”参保率较高地区的经验看,有关部门往往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支持。根据实际情况,各地可为承保公司提供适当政策鼓励、数据支持等。例如,地方医保部门通过稳妥推动规范、高效、安全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帮助承保公司做好“惠民保”保费测算和保障方案制定。同时,金融管理部门也应加强监管,促进“惠民保”规范发展。
期待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惠民保”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长效作用,切实减轻百姓看病负担,助力更好实现“病有所医”,积极保障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