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今年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的番茄大棚精品果多,次果很少,卖相口感好。现在来看,一棚卖35000元能稳了。”4月4日,在宁夏夏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蔬菜大棚,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组织部、乡村振兴局主办的全区移民安置区农村实用人才项目培训班开课了,来自全区移民安置区的近百名农民学员在现场学习小番茄的种植技巧。灵武市泾灵新村村民马生发说,这两年,他在这样的“大棚课堂”上学了不少技术。
马生发口中的“大棚培训”正是全区移民安置区农村实用人才项目培训班的内容之一。来自全区移民安置区的近百名学员集中到宁夏夏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里参加实训实操。同时将在3月至11月的农忙生产周期期间,受训学员可根据自身需求,在全区其他指定实训基地、农业合作社里,跟着龙头企业、技术能人学种养。
随着一场春雨气温陡降,宁夏夏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蔬菜大棚里却春意融融,生机盎然。成熟的金黄蜜瓜躺在碧绿的秧苗间探头探脑,垂立的小番茄架上挂满了如绿翡翠的番茄,正慢慢透出红晕。“这长势,比我的大棚可好得多!”马生发瞅准时机抓住大棚里的技术员讨教原因。“你一天开封几次、一次开封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喷洒防病虫药?”技术员问。马生发详细回答后,技术员很快找到了症结。“大棚每天开封时间要根据气温来定,要随时细心观察,不能一开了事。喷洒药要看准时机,预防的一喷胜过得病后的十喷……”听着技术员的现场答疑解难,马生发茅塞洞开。“师傅手把手对着苗教,积攒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每次来都有收获。”马生发说。
三年前,做过厨师、搞过冶炼的马生发决定不再漂泊,回到泾灵村承包了村里的智能大棚种小番茄。虽是农民出身,马生发对大棚种植并无所长。第一年收成差强人意。在向村技术服务中心咨询中,听说了移民安置区实用人才培训项目,主动报名并被选中参加学习。实训地点就选在离家近的夏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马生发一边在夏能生物的大棚打工加学习,一边用学来的技术侍弄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近两年大棚番茄眼见得长势越来越好,收成越来越稳。
马生发胸前戴着的学员牌反面已经有了一个“理论培训”的红色印章。按照培训流程,他还要完成实训实操和生产实践等“九宫格”培训环节,才算完成了此次实用人才项目培训的全部内容,实现了“把普通农民变成合格技术人员”的目标。毕业后,马生发可以选择留在夏能等农业科技公司担任技术人员,也可选择扩大自家种植规模,还可以继续培训其他产业项目。漂泊半生,马生发发现面前的路多了起来。
“把移民安置区一家一户的小农户技能培训衔接在现代农业产业链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开展融合发展培训,让移民跟着干、带着干、干中学、学中干,把培训效果落到实处。”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移民安置区实用人才培育计划是我区以培训促就业促增收的创新探索,以“党建引领、村企互动、产学融合、以培促干、联农带农”模式,计划在全区分批遴选认定100个全区综合类和实训实操类农业实用培训基地,针对全区261个移民安置村分专业培训11000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内容围绕自治区“六特”产业发展,本着移民安置区农民“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要求,开展“特色农业+实用技术”“企业订单+岗位技能”等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就业技能培训,实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用工需求与移民安置区富余劳动力的“无缝对接”,促进移民安置区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宁夏日报记者 杨娟 文/图)